刮痧拔罐養生保健與實務

 
資料來源:黃瓊枝老師
刮痧與拔罐
養生保健法及實務操作
一、前言:
      刮痧與拔罐都是中醫學及傳統醫學的外治手法之一,藉由輔助手法,巧妙的運用配合經絡循行原理,與人體肌肉結構,相補相成而達到疏筋活血、活絡筋骨、促進血液循環暢通,與新陳代謝正常等功效。
 
二、刮痧與拔罐的釋義:
  1.刮痧療法是透過手法與器具的運用,來達到保健治療的效果。刮動腠理、深及血脈經絡或凝滯之血氣,使一刮而散之。因而能「活血化瘀、順氣行血」,臟腑之氣暢然、循行無阻,身體能歸於強健。
  2.拔罐療法是以列特製的罐、杯、筒等為工具,採用燃燒或抽吸等方式,排除罐內部分空氣,形成負壓,使之吸附在人體表面穴位或治療部位上。 對局部腠理形成吸拔刺激,能形成體表局部充血或瘀血,以此調腠理血液循環的物理療法。
三、刮痧與拔罐的保健機理:
    1.刮痧的保健機理:借助刮痧工具對體表的特定部位,有選擇性地尋找對於某些疾病的特殊反應點,或俞穴進行有程序的良性刺激。這種刺激通過神經與經絡的傳導作用,激發並調整體內的生理功能,同時對於皮部的絡脈刺激,可袪除邪氣、疏通經絡、排除體內的瘀熱毒氣。
    2.拔罐的保健機理:利用杯、罐排氣後所產生的負壓,吸附體表的一種吸拔作用,是屬於物理性刺激。這種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感知,經過傳入神經纖維而傳達到大腦皮質,反射性地調解其興奮和抑制的過程,使得人體整體的神經系統趨於平衡。由於吸拔力的刺激牽拉到皮膚、肌肉、神經、血管及皮下腺體,可引起內分泌的反應機制,調節了血管的舒張與收縮的功能,和管壁的通透性。因而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環,進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。
 
四、衛生問題與注意事項
  1.刮痧與拔罐工作場所的環境應保持清潔、衛生、安靜、空氣流通、室溫適宜,並應避開風口。
  2.術者指甲要剪平、衣著整潔,施術前後均要清潔手部。
  3.每次使用過的工具均要洗淨並用酒精濃度70%~75%的酒精消毒。
  4.術者對於經絡走向、神經、血管、肌肉、骨節應有一定程度的基本認識,並在施術前要做正確的評估。
  5.對於初次拔罐或刮痧者,或年老體弱者及幼兒或易緊張性格的患者,宜採用小罐,且罐數宜少不宜多,時間宜短不宜長,盡量以臥位 施術;刮痧亦同上述原則,宜緩宜輕。
  6.在操作過程中要尊重與詢問患者的感受,不可增加其痛苦,並時時察顏觀色。
  7.施術者施術時,肩膀下垂,放鬆心情,手上配件如手錶、手鍊等均應取下來,避免弄傷弄痛患者。
  8.操作前應在定患部塗抹涼膏或乳液等潤滑介質使皮膚表面潤滑,減少摩擦的阻力。
  9.頸部、腋下、腰際等術均有淋巴散佈,操作手法保持輕柔與放鬆,切勿強力牽拉,以免引起淋巴回流障礙或損傷筋脈等不良後果。
 10.施術後應喝一杯微溫的白開水或加些許鹽巴的開水飲用更佳。
 
五、禁忌症:
  1.傳染性皮膚病(如牛皮癬、香港腳),皮膚不明硬塊,有傷口與長青春痘處不宜刮痧拔罐。
  2.對重症患者、精神失常者或接受癌症末期治療的患者、有心臟病史、出血性疾病、血友病、白血病、有凝血障礙的患者,均謹慎刮痧、拔罐。
  3.過飽或過饑、飲酒後、過度疲勞、或劇烈運動後與易緊張型患者均不宜刮痧與拔罐。
  4.有過敏性皮膚、皮膚明顯皮損、低月份孕婦,有心腎或呼吸功能衰竭者均不宜刮痧、拔罐。
 
六、刮痧的器具
  1.刮痧器具:
        A.原始器具-手
        B.粗糙纖維類-植物的莖葉,果實等表面粗糙但要柔軟,並具有彈性的植物纖維,如絲瓜布、苧麻等。
        C.瓷器類-取邊緣光滑圓潤完整的瓷湯匙、瓷杯,等做刮痧器具。
        D.中藥類-質地堅硬如羚羊角、水牛角等。
        E.特殊類-玉石類、硬幣、古銅板、小蚌殼等。
  2.刮痧器具的選擇要點:
        A.便於持握
        B.邊緣光滑圓潤
 
七、刮痧、拔罐的功效與特點
功效:
1.解表袪邪,疏通經絡。
2.調解平衡,改善臟腑功能。
3.開竅醒腦,舒暢氣血,清熱瀉毒。
4.活血化瘀,通利關節。
5.促進新陳代謝正常,舒緩緊張的肌肉,從而提昇免疫功能。
特點:
1.方便又經濟,安全且實用。
2.手法操作簡單亦學,應用範圍廣。
3.作用迅速,功效顯著。
4.輕便耐用,攜帶方便,可就地取材。
 
八、刮痧與拔罐常用的體位
  1.俯臥位
  2.仰臥位
  3.側臥位
  4.坐伏位
 
九、刮痧手法的種類
  1.刮法
  2.點法
  3.梳法
  4.撥法
  5.撮法
  6.拍痧
 
十、操作順序與示範
  ※依身體狀況與操作部位而定,一般養生刮痧原則:
後頸與背部之刮痧
1.先刮後頸部-自頸椎刮至大椎,從大椎到命門,命門至長強,原則上分三段刮完走督脈經行。
2.次刮頸肩部-刮左右肩頸筋,先左後右。
3.刮背部膀胱經俞穴-自大杼至腰部,即距督脈15分處(約兩指寬)兩側各刮一道。
4.以膀胱經為中心,由內向外斜刮-從大杼至腰部約刮57條斜線,間距以肋骨為準,切勿做地毯式地全面刮痧。
 
前胸部刮痧
  1.先刮任脈: 自天突穴(胸骨最上端)刮至小腹,由上而下可分三段。第一段為胸骨體,第二段為心窩至肚臍,第三段為肚臍至曲骨,一段一段地刮,切勿一次刮到底,惟肚臍處可輕刮。
2.以任脈為中心,上自天突穴向左向右兩側之斜線刮痧,約35條,其中乳房不可刮。
 
四肢刮痧
1.上肢外側:由指尖向肩膀方向進行。
2.上肢內側:由肩向肘與指尖方向刮。
3.下肢外側及後側: 由大腿向膝,向腳刮。
4.下肢內側: 由內踝尖向膝,向上刮。
 
十一、 拔罐的工具
角罐
陶罐
竹罐
玻璃罐
抽氣罐
代用罐 (如茶杯、酒杯、空藥瓶、罐頭瓶等)
 
十二、常用的拔罐技法及特點
火罐法:利用燃燒的熱力排去罐內的空氣使之形成負壓,而吸附於皮膚上的罐法。
閃火法
投火法
架火法
閃罐法:以閃火法排氣使罐吸附於皮膚後又立即提拉罐具使其脫開。
留罐法:將罐具吸定後在吸拔部位留置一段時間的拔罐方法。拔罐順序先上後下、由外向內以不超過15分鐘為宜。
走罐法:又稱推罐法、拉罐法、行罐法和滑罐法,使罐具吸附後略施力使罐具提拉後往某一特定方向滑走。注意!此時吸拔的負壓不可過大。
溫罐法:用艾條溫灸罐具灸四周的一種療法,也可以先用艾條溫灸代拔部後再拔罐。
刮痧罐法:先刮痧再拔罐。
按摩罐法:在拔罐前,先循經、點穴、按摩再拔罐。
 
十三、實務操作
一、肩背
二、肘膝關節
三、腰髖
 
十四、異常反應處理
在拔罐刮痧過程中,或被施術者感到頭暈噁心、心悸、目眩,同時出現面色蒼白,四肢發涼,冷汗不止,甚至突然意識喪失時應立即停止施術,讓患者平臥並墊高下肢,保暖身體,輕者靜息片刻使飲溫開水或糖水即可紓解。重者用指甲或指端刺壓人中、合谷、百會、少商、神門、勞宮等急救穴使病人恢復神志。